首页 / 安乐传记忆 / 萃英六记 / 安乐传积石堂记

安乐传积石堂记

当左文襄公之创建甘肃贡院也,至公堂后,越方池为观成堂,二堂皆西向,其北为阅卷各房科,制度甚盛。其手书联额克保至今,书法厚重沉毅,令人忾然想见其德性。民国十六年,马鹤天先生任甘肃教育厅长。于斯立中山大学,设礼堂于至公堂,改观成堂为图书馆,时藏书未丰,地固有余裕,是后甘肃学院因之,至三十五年,中央政府因学院之旧,立兰州大学,命辛树帜先生长校。先生远瞩高瞻,知树人大计必以师资及图书仪器为先,既慎选师资,广罗仪器,更竭其全力于购置图书,京沪陇海道上,轮毂奔驰,捆载西来者大椟数百事,未几战祸突兴,陆行阻绝,又以飞机运之,二年之间,积书至十五万册,卓然为西北巨藏矣。于是以至公堂为阅览室,尽辟观成堂后小屋二十为书库。犹感不足,相其地宜,各房科旧屋历年久,虞倾圮,乃于三十七年之夏,拆除之,即其基址建藏书楼二座,前楼纵四十一公尺,深八公尺,高十二公尺,楼上下面积六百五十六平公方,以为图书馆办公室,及研究室,陈列室。后楼纵四十公尺,深十二公尺,高十公尺又五寸,面积九百六十平公方,书库及阅览室萃焉。两楼所容计可三十万册,后楼之北,尚有余地,他年海内承平,中外缥缃,纷杳而至,两楼不可胜容,则将增筑书库,期为八十万册之储,其规模之闳致力之锐,所以推动西北文化者,岂不伟欤,工事既粗成,援校中新筑题以名山之例,名之曰积石。斯堂也,居全校之中央,耸然而高,左接观成,右挹至公,左公之遗泽藉之以长存,寰宇人士,凡来于此者,悉将登堂而求图藉之材,为之低徊留连而不忍去焉。夫积石堂者,山海经谓之“禹所积石之山”,禹贡则曰“导河积石”,盖永靖积石关峡长达二十余里,两山相逼,如削如截,黄河中流,循循拘谨,若处沟渎间,古人至此,欲溯河源而不可进,遂以为导河之始。其北山为第三纪红利砾上升所成,“为火成岩,为花岗”,若五丁力士所堆积累聚者然,初民好以一切奇迹集中于禹身,故谓之为禹所积也。后世地理智识日增,沿流溯源,得至闷摩黎山,以为禹当始导于此,遂呼闷摩黎山为积石,转名故山为小积石,是直左氏所谓新间旧耳。兰州大学居大河之滨,关门于墙北,不数武即闻汹涌之声,师生所饮无一滴非取诸河者,饮水思源,讵可以忘积石。抑凡教于斯学于斯者,无日不挟策而洛诵,则又安可以忘积石堂。水也书也,固皆校中人所不得须叟离者也。树帜校长以积石名此堂,旨哉味乎。堂之筑,相度规划者,校长而外图书馆何主任日章,及董教务长爽秋,段训导长子美,水院长天同,乔院长树民,王主任德基,陈主任祖炳,设计者钱工程师青选,绘制图样并监修者刘工程师郁文,郭工程师祖培,筹集经费者,刘秘书宗鹤,牛主任得林,购运材料者吴主任鸿业,及刘君希成,承包建筑者裕盛营造厂马经理式玉,监督工事者,焦君信之,群策群力,旦夕不懈,用能于金融波动之际,百日而成功,此不可不记以章之者也。颉刚自抗战以来,流离播迁,虽备员大学,未曾能一日安居,书本之荒久矣。年日长而学日疏,思之常悚叹。今夏来此讲学,得览藏书,左右逢源,重度十余年前之钻研生活,目怡心开,恍若渴骥之奔泉,力不抑而止,是以家人屡促其归而迟迟其行也,使果储八十万册者,吾不忍终老于此耶!兹当临行之日躬逢落成之典,爰书其事于石,以告后人,知创始之难焉。

 

 

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

顾颉刚

 

按:本文由国立兰州大学历史系首任系主任顾颉刚先生于1948年撰写。文中谈到:大禹疏浚黄河,“导河积石”,以为积石山乃黄河源头。辛树帜校长以积石山命名图书馆,寓意学人求学证道,获取真知之源头在图书馆也。

顾先生指出:“兰州大学居大河之滨,关门于墙北,不数武即闻汹涌之声,师生所饮无一滴非取诸河者,饮水思源,讵可以忘积石。抑凡教于斯学于斯者,无日不挟策而洛诵,则又安可以忘积石堂。水也书也,固皆校中人所不得须叟离者也。”